
如果没有再次走入乡村校园,或许我根本不会如此强烈感受到现有教育体系的弊端。在S中学的一节品德课上,老师娴熟地讲述着知识点,学生们认真地读着课文;老师与同学互动,话题是那些知识点;老师随时提醒学生考试的知识重点,同学们马上用笔划出来。从学校的角度看,这是一节成功的展示课,据说授课老师是某大学的高材生。一节品德,同学们了解接受的是枯燥浓缩的知识点,即使知识点都对,又有多少同学能够感同身受,能够理解和应用?!道德教育,需要从日常言谈中影响学生进行教育。当德育成了浓缩的知识点,教育便成了考试的附庸。
在X学校的一节科学课上,杠杆是知识重点。基础设施的进步让课程中可以应用现代化的投影仪,每一张图片都可以用影像展示。可惜,科技的进步并没有改变教学方式,省力与费力杠杆变成了一个定义和公式,学生们根据公式判断每一样工具的类型。所有这些,都成了纸面上的知识传授,学生只能在脑海中想象省力与费力的区别。这样的课程,无疑是运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尝试新式的教学课程,却在沿用老旧灌输式的教学理念。当我们的素质教育已经喊了10年,科学在于动手的道理已经尽人皆知,然而,孩子却依然接受着死板的应试教育。科学的启发,远远谈不上。不得不令人反思,我们的教育进步了吗?应试教育为何如此根深蒂固?
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方式,甚至是知识本身都存在问题。我在最近几年关于西部乡村教育的调研中了解到,多数农村学生初中毕业即意味着失学,很多学生甚至无法读完初中已经辍学。在学生们的眼里,读书只是为了升学,当自己没有好成绩升学,读书也就没了意义。初中已经变成了应试教育中的一个链条,交给学生的只是一个升学的机会,却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经验判断,很多乡村只有十分之一的学生能够读到大学,多数学生被甩下了教育的阶梯。他们接受的是为了应试升学的基础教育,进入社会,发现所学一无所用。如果以升学率为评判的应试教育在城市尚有一丝生存空间,在农村,无论教育方式抑或教育内容,都是没有根的教育。
公共关系部 李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