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12地震后,陕西NGO赈灾联盟第一时间派出志愿者小分队赴川进行紧急救援。自5月15日始,截止到7月底共派出志愿者20人次,印制6万张宣传折页,紧急筹措了近百万元的救灾物资。尤其是志愿者们运用专业的视角发现妇女、儿童的特殊需求并设法协助政府和社区解决困难,赢得了当地政府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项目成就:
1、第一时间进入灾区,协助政府做好灾民安置工作。5月15日第一批志愿者抵达四川,克服重重困难于18日进入绵竹遵道重灾区,迅速协助政府做好灾民救援安置工作。

2、动员各方资源,为灾民筹集价值近百万元紧急物资。志愿者动员西安总部及成都当地资源,筹集了50吨大米、3吨食用油、妇女洗液、200顶蚊帐、150包彩条布、塑料薄膜等价值近百万元的物资,并为灾区儿童捐赠新图书256套。针对灾民灾后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组织专家编写了三套分别针对灾区儿童、社区居民和前线救援人员的心理辅导折页,印制6万份,发往绵竹。
3、修建“5+1”大棚社区和过渡房
紧急救援阶段推动灾民互助搭建“5+1”大棚社区。从5月28日开始至6月2日,搭建过渡性居住大棚36座,面积2130平方米,128户村民545人的居住条件得到改善。中国妇女报乡村周刊以“灾民自救:灾区第一例村民参与建设集体居住场所的活动”为题作了报道。
探索建立参与互助式过渡房搭建模式。志愿者与灾民一起在马跪村搭建过渡房98间,解决85户灾民住宿问题,205人搬进新家;同时为马跪村卫生站搭建了门诊室和放药间。《英国卫报》的记者和新华社内参部记者分别采访了参与互助式过渡房搭建模式。

4、摸索出多机构合作模式,争取培训资源,提升各机构能力。陕西NGO赈灾联盟商议制定了合作规则:自愿联合,共同行动;一切重大活动,均由工作联席会议讨论决定,原则上由各机构负责人参加;零工作成本;信息通畅、公开,必须及时回复;因此项目而筹到的项目款要做到专款专用,筹集到的基金的支出/分配,必须由十家机构共同决定;根据工作需要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