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铭:启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助理社工主任
各位伙伴,各位同仁大家早上好。很荣幸受到妇源汇的邀请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分享,也是相互学习的机会。
昨天各位老师已经从理论、政策还有一些经验总结方面大概介绍了一些社会创新方面,社会组织建设的观点,今天我的发言会基于启创在512之后水磨的经验和大家分享,如何在学校、家庭、社区模式下的三社互动。
在分享之前,还是首先和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启创的背景,启创成立于2008年2月,发展到现在已经有7家启创,主要分布在广东跟四川省,四川是关注于农村教育发展,现在服务领域主要集中在这些方面,一些是青少年、长者、外来工等。我们的服务领域,包括机构的发展也是,什么事情我们要做,什么事情不做,该怎么去发展我们的机构,也是与我们的四个使命开展作出决定的。关于机构更多的介绍,私下可以跟大家做交流。
接下来分享一下我们在水磨救灾的经验中如何做到三社联动。大家都知道512地震,地震发生之后迅速建立了汶川水磨工作站,跟当地的小学和村委,辐射到社区跟家庭。这是当时水磨震后的场景。对于水磨而言,跟我们平常我们讲的常态的社区概念不太一样,由于灾害的特殊的性质,它是不断变化的、动态的,每个阶段呈现的需求也是不一样,我们开展工作的策略,也是根据社区整体环境变化,需求变化在调整。我们讲的社区是广义的社区,因为对水磨而言是有18个村落,还有一个居委,我们整个概念是以这样一个地域概念去看待这样一个社区。
所以根据这样一个水磨灾后的服务历程去看,我们会发现从一开始我们进入到水磨,到我们的服务发展到现在,社工做了什么,社区关系如何建立发展,社团怎样去发挥自己的功能,我们也做了一个简单的总结。首先,社区作为一个平台基础,它所发挥得这样一个功能,主要是以支持保障为主,支持和保障我们社工的服务,还有包括我们去连接外地的社会团体开展服务有认可,有合法的身份。社区会给我们提供场地,相关的资源支持。社工在这个时候就依据自己的一些专业优势,然后去发挥自己的服务设计者,服务策划者,去推行各种服务,巩固服务基础和服务阵地,同时连接外地的社会团体,资源和培育本地的组织。启创刚开始是以青少年为主,所以我们在去选择模式的基础上,会去和大家分享在接下来五个阶段怎么一步一步做到相互的影响。社区看到我们这样一些工作,包括社区居委学校政府,也会逐步反馈回来,提供更多的保障跟支持。
接下来以五个阶段的历程去分享三社怎样一步一步建立起来,怎样互动,怎样有自我的建设和发展。
首先是第一阶段在灾后初期。广州的社工团队很快的进入到了地震灾区,启创也是进入进去。我们当时选择的是以学校为切入点的思路,因为对于启创而言,做青少年刚开始有很多的经验,另外也是大家众所周知的,从学校出发会很快的接触到学生,会通过这样一个连接进入到家庭,很快的了解到整个水磨的情况。但是于我们而言,除了这方面的,这样的一些思考以外,更重要的是我们刚开始,因为我们是以一个外地,就是相当于外来的社工组织进入到灾区,我们与学校建立这样一个初期关系,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身份做接下来的工作。社工通过陪伴、聆听、主动的探访与学校建立关系,回应灾后初期的需要,我们会跟老师开展教师工作坊,去分享应急变化。我们打着学校的名义去家访,把学生在家里的情况反馈给老师,通过这样的互动,包括这样的初期阶段跟老师同吃同住,一起融入灾区生活,经过这样的方式,就跟学校建立了初步的关系。对于这个学校而言,水磨这些学校老师不仅要面临着这样一个灾后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学校会接到在这一个阶段接到通知,学校马上要复课,因为在这个阶段有很多,水磨相对而言伤亡有一百多人,基础环境是受灾的,比较严重,在这样的情况要紧急复课,老师的心理压力会更大。与此同时,缺少一些物质资源,我们这一个阶段就是联系了外界社会团体,去在这个过程当中给学校捐赠了一批桌椅,让这个学校能够尽快的复课。当时复课的变化也是不太一样的,复课是集中在整个水磨,有五个村小,两个中心校,700多名学生在里边,通过这样的连接,在患难当中的支持,我们与学校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为后续几年的服务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这一阶段我们这样一个服务的重要阵地是以学校为主。这是当时的服务照片。
在第二阶段,已经进入到重建过渡期。在这个阶段我们的工作的主要阵地还是以学校为主,因为来自各个村小,还有中心校的学生集中在一起,开始板房的学习生活,我们是协助师生尽快的适应板房的学习生活,然后去推行一些社工的服务,比如说板房文化的建设,初期培养发展一些师生互助的小组,与此同时,因为是重建过渡期,社区的一些居民百姓都在忙着自己修建房屋,搞各种各样的工程,我们也看到在这个时候社区文化也是相对比较空白,我们在这个阶段就以社区文化建设为切入点开始第一步进入到社区开展我们的服务。大家都在忙,我们做什么,我们初步就是连接外部的志愿者,主要是以香港的志愿团队为主,在暑假的时候入到各个村上,家长都在忙于建设,我们就把服务带到村上去。在这个时候,社工除了维系与学校的关系,也会发展跟村委的关系。我们是连接一些境外的社会团体参与服务,我们跟他去主动上门联系,介绍社工去做什么,我们的身份地位。这个时候村委居委对我们的印象是处于怎样的,是处于比较警惕的状态,包括社工本人。因为前一阶段整个政府系统没有时间去顾及我们这样一个,外界的身份到底进来了多少,大家都是处于热心过来帮忙,在这一阶段,政府稍微有一点时间,地震也是有一些敏感的成分,政府会不会担心你来传教,破坏非法的事情,在这个阶段建立好关系,政府相对而言还是比较警惕的,我们要全部备案。我们毕竟是以广州的这样一个身份进来,在这一层关系下做这样的服务,也是得到你去做吧,没有管太多,但是感受到不是特别信任的关系。这是我们的一些暑期的活动,包括联系香港的义工到村上做家庭探访,会在学校开展一些音乐会,去促进学生更好的适应这样的生活。
到了第三阶段,重建后期,这一个阶段是我整个社区的基础建设,房屋建设差不多已经初具规模跟雏形。学校也搬到了新学校,整个社区的面貌焕然一新,在这个时候居民有了更多的时间,社区文化需求也开始出现,在这阶段我们的工作重心就调整为学校与社区并重。在学校开展一些校园文化,让学生明白援建的成果并珍惜。同时发动学生志愿者去投入活动。有一个关系的递进发展,在这一阶段整个建设已经快结尾的工程,到震后有50年的飞跃,老百姓怎么样有相应的匹配,包括爱护援建成果,大家也看到潜在的软性的需要。在这个阶段村委,还有居委我们这样的关系开始逐步有加深,同时我们也会去和我们援建工作组建立关系,这些基层的组织开始慢慢的参与到我们的服务当中,可能就参与,只是我们有这样一些服务,不断邀请他过来,你可以出一个节目,或者是怎么样。具体而言可以举一个例子,在腊八节的时候,我们的社区活动逐步丰富起来,在我们的社区也有一些比较热心的人士,还有一些骨干,我们借助腊八节的契机去发动社区居民骨干,比如说这个妇女,邀请他们过来帮忙去煮腊八粥,邀请工作组的工作人员去分粥,这个时候,其实初步有一些发动社区各个系统之间的相互联动的作用,同时学生也开始进入到社区参与社区服务,在这个阶段同样发展连续外界的社会团体。主要的作用也是想带动社区文化的变化,同时去影响本地的学生。
到了第四阶段,基本重建全部完成了,援建工作组慢慢的撤退。在这个过程当中,所有在学校的工作的这些模式也日趋成熟,我们此阶段的工作阵地从学校社区并重发展到一个以社区为主。这个社区的这样精神文化建设又提高到新的议程,不光是政府反映,居民也在反映,现在水磨变成这么好,大家的归属感怎么来。我们做了基于前期的工作,主要是推动成立了三个,一个社区的组织。一个是以青少年为主的川粤志愿者协会,一个是妇女群芳会,一个是长者支持网络,茶友会。透过这样一些活动,带动这样一个范围的建设,发动社区团体,去参与到我们年度的计划当中,我们就在这一个阶段设定了一个年度计划,是以我是水磨,爱在山水间,通过每次活动邀请社区的团体去参与服务,同时大量的连接外界的社会团体,比如说中山大学这些高校义工团队参与进来,让新生水磨逐渐活跃开来。这是我是水磨人,爱在山水间的启动仪式。我们在社区做工作的时候,比如说遇到什么重大的活动去邀请他们,慢慢的让他们了解我们的工作,这样的一个效果,其实也是有的,在这个阶段,我们与社区,除了学校的关系更加深入以外,与村委的关系发展到另外一个程度,我们会参与到我们的服务中来。在之前只是来参与节目,现在他可能会提供一些小部分的资金的支持,比如筹备一个社区活动,我们出计划,他们出宣传,奖品之类的,带动社区文化的建设。通过这样一些大型活动,这样一些影响,在整个汶川县,我们的这样一些服务建设进入到汶川县民政局的视野,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也会安排时间来考察我们的服务,我们当时是完全没有计划安排的,跟他们分享我们在水磨做了什么服务,效果是怎么样,让民政局也大概了解我们的情况。
到了2011年后,重建基本完成,在这个阶段整个水磨的情况,社区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震后这些基础设施都是维持在农村的基本水平,震后水磨是一个4A级的旅游小镇,现在变成以旅游为主导的经济,给水磨社区带来很不一样的变化,在这个过程当中,88多公里的地方,为了打造这样一个经济,包括政府想办法,迁入一所大学在这个地方。水磨在这个时候形成了一个在一个镇上会有小学、中学、大学的教育产业,在震前震后对比,发展最快的是震中心的村委,相对而言,高山村落发展的相对来说是比较不平衡的,在这样一个阶段,尤其是高山村落,我们发现了另外一个社区的需要。家长普遍在前几个阶段忙于重建,也因为重建贷款,有些家长出去打工,只剩下奶奶照顾,这样高山村落的儿童教育又进入到我们的视野。在这个阶段我们发展了主要的工作思路,仍然是以学校作为服务基地,做一些高山村落的儿童教育支持,同时利用社区本身的资源,这个时候我们联系外地的社区团体减少,因为在本地已经有一所大学,大学有7000多人,是一个非常宝贵的志愿者团队。具体来讲,通过去招募大学生,有一家人的项目,去发动培养大学生义工,去在每一个周末去到村上给高山村落的儿童带去一些服务。我们在服务的关系逐步由在镇中心转到村委,我们现在基本上是利用,想要去利用14个高山活动中心,也会给我们提供很多平台支持。在这个阶段也会讲到,在第四阶段民政局知道我们开始做这样的事情,在这个阶段,刚好在2011年国家开始去倡导推行社会管理创新,我们也做了3年这样一些支持,我们在想,既然灾后重建已经结束了,我们到底是留还是不留,在这样的思考的过程当中,民政主动找到我们,希望我们留下来,在2011年开始鼓励我们积极在本地注册,也在年底的时候开始,尝试去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尝试购买服务也是以我们擅长的领域小学的服务延伸为中学的服务,我们从震前外来机构到震后不断服务的经历,从外来组织扎根落地慢慢逐步去形成。
整个历程大概是这样子,有几点经验想和大家分享,学校、家庭、社区服务模式是为我们充分利用社区平台提供了很好的路径。社区平台除了支持、保障的功能外,社区资产为本的视角也是有助于打开服务视野、发掘各种资源。立于社区,源于需要,踏实服务。当你去看我们的服务,我们有主动出击,也有默默的去做,我们这几天也在谈论我们怎样处理好跟政府的关系,包括自己的建设。由于整个公益行业都是处于起步阶段,在我看来,我们可以做到,我们可以把我们能够做到的东西做到更好,但是是我们需要一个过程,给我们相互时间去做相应的调整,这样的一个态度对我们的长远发展都比较有利。
谢谢大家。
提问:
我是长安大学的一名志愿者。你提到大学有很多的志愿者支援,大学生也有很多好的想法,但是没有资源,没有好的平台会给灾区带来麻烦,这是很多志愿者组织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想希望通过你的经验给我们提一些宝贵的意见,或者是对未来的发展有什么样的期望?
黄铭:
社会的志愿者团队进入灾区做服务,对于我们而言,当我们进去过后我们会去评估当时的整个社区的需要跟环境,到底适不适合去。到后面根据社区的变化逐步发展更多的资源去进行服务。至于你刚才讲到的,关于大学生志愿者在能力方面,包括执行方面有一些需要改善的空间,我们的做法是,包括我们现在社区在做本地志愿者培养,我们除了去利用好大学生志愿者资源以外,同时也会去特别去关注我们大学生志愿者本身的能力的建设,我们包括会有一套现在来说,可能是流程,我们会去,当社区有某些服务的时候,我们会对外招募我们需要哪些志愿者,会对他进行培训,让他知道接下来做的志愿服务是面对怎样的服务群体,它有什么样的特征,怎么做。我们会去观察志愿者做的怎么样,服务结束后,我们会跟他做分享,大家在这个过程中有怎样的成长,哪些是好的,有改进的空间。大家有奉献的爱心,但是本身能力要提升,我们会去发现一些志愿者的领袖,会做一些领袖培训,也会去开展一些志愿者的家长会,还有团队建设活动,以此来促进跟志愿者团队的有效互动。
提问:
我有两点想法,第一是想问一下刚才听到在说灾后重建,你们在做一个社工机构进去,培育了三个社区的组织,我想问一下,社区组织在现在,在你们之后运作的状况怎么样。第二个问题,因为听完有一些疑惑,也是目前面临的困惑,社工进去,我们自己是很有成就,我们搞完活动很热闹,但是老乡看了我们搞,但是我们自己想老百姓为什么想不到这些东西,有时候会觉得我们做的很多活动有时候会让老百姓觉得,是我们搞的活动,他们来参与,而不是他们自己的活动,这种情况会让老百姓觉得他们没有,不是让他们提升能力,而是会剥夺他们的能力,他没有自信,我们的社工进去很厉害,会搞活动,他们自己的能力没有真正能够培养和出来。现在也比较警醒经常搞活动的做法,不知道你们机构怎么看这个问题。
黄铭:
关于你的问题,三个组织现在发展的情况。刚才讲的,我们去培育这三个组织的历程,也是从刚开始一步一个阶段慢慢去发现这样一些社区能人,邀请他参与社区服务,在这个过程当中,社工是作为推动者和支持者的角色。因为外界的团体进来是外来的力量,怎么利用本地的力量参与到家乡的文化建设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跟他们去讲,要不要我们去成立,当然我们去成立这样一些社区组织也是基于他们基本的情况,比如说群芳会是因为他们有民族的舞蹈,跳锅庄,平时比较散漫一点,每次都是跳的同样的锅庄,他们又想去学新的,出现了种种障碍,困扰。我们考虑要不要去成立这样一个以妇女为主题的群芳会,大家一起探讨,怎么做社区文化建设。在这个阶段我们做这样一些支持,推动的这样一些决策让他们成立起来,包括跟他们一起去协作他们选举自己的领袖,怎样规范管理,发展路径。在10年那个阶段我们主要关注的也是社区精神文化。社区的中老年人在一起讨论社区新变化,他们看到的社区的问题。我们的青少年志愿者更多着力在这一块,去培养他们参与社区建设。在2010年,三个组织有不同的运作去参与社区建设当中,到后边由于整个水磨的巨变,尤其是群芳会,还有老友这块,他们这两个组织实现了慢慢的转变,而且在这个阶段我们看到在10年工作当中做的成效,我们知道社工可能要从台前转为幕后了支持。在这样一个新阶段过程当中,群芳会会自己利用这样一个平台,一方面去还是去维系先前的社区文化娱乐的建设,包括三八节,运动会之类了,同时也是利用这个平台会去讨论生计方面的东西,怎样利用重建完成过后的旅游经济,他们去做一些什么,这个时候社工开始逐步逐步出来。老友他们是希望有一个固定的老年活动中心,在重建过后,社区这边有一个老年活动中心给到他们用,他们自己也会去组织,因为有一个老人骨干,他们会自己组织一些棋牌活动,文娱活动。我们着力去培养志愿者,到后期我们从小学到中学的服务都开始做,小学做志愿者的小组,让他有这样一个概念,到了中学让他加入志愿者协会,到现在我们还在参与推进社区组织,川粤志愿者协会,根据灾后的情况。我们有一个一家人项目去培育大学生志愿者,一起去协同川粤志愿者协会的教育情况,这是他们的现状。
另外提到第二个问题,我觉得做活动,大家可能都知道社工很会搞活动,在别人眼里,社工是只会搞活动的人。我们也是搞了很多活动,但是我们知道每个活动背后到底为什么去搞,包括刚才给大家分享的,做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会去发现居民的兴趣,能力到底是在哪里。在10年的时候,我们也是做了一个全水磨镇的K歌大赛,发现在那边,因为有很多是一些少数民族,给他们提供这样一个平台去展示自己。我们在去做的时候,在设计活动的这样一些环节当中,会去多一些考虑,怎样让我们的群体加入进来,让他们自己去发挥,自己去运作。同样也会有一点,我们社工也会根据我们的这样一些经验,会去带给他们这样一些,就是我们觉得可以对他们来说成长当中,或者是对他们来说有益的服务,这两点来说并不是特别矛盾。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核)